close

物理其本: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。

  1. 荀林父,卻雍治標,越治越壞。士會治本,成效卓著。只有抓住關鍵,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
  2. 劉備從二十九歲起,南征北戰二十餘年,仍然到處流浪。有了諸葛亮,又取得了根據地,就有了本,終於成為一方之主。
  3. 讀書的目的,主要是為了借鑑前人的經驗。呂蒙就是以這種態度讀書的,因而使他的素質大為提高。
  4. 王猛使前秦由亂變強的訣竅,就是事事都抓住了根本。先從建立法制做起,接著是抓人才,興水利、扶農桑。這都是針對當時秦國的弊端而採取的措施。由此可見,務本必須針對實際情況,不可一概而論。

知己知彼: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

  1. 馬援一知傀囂人心離散,二知隴西地形,使猶豫不決的光武帝和眾將信心大增,當機立斷,一舉戰勝傀囂。這就是知的作用。
  2. 田豐知道己方力量不足以戰勝曹操,可惜袁紹聽不進去。荀彧看到袁紹表面強大,實質虛弱。曹操採納了他的正確意見,以此為基礎進行決策,取勝是必然的。
  3. 吐蕃兵衣甲耀眼,表面上氣派,嚇住了不少唐兵。唐休璟之所以不怕,不是靠膽子大,蠻幹,而是由於了解吐蕃兵的實情和地勢。

知人善任:夫治國猶如治身。

  1. 管仲說過:「生我者,父母也。知我者,鮑叔也。」此話不假。如果沒有鮑叔牙的理解、推薦和齊桓公的信任,他將永遠是埋沒在歷史長河裡的沙粒。春秋五霸的歷史也要重寫。
  2. 穆公求賢,不拘一格。本國的、外國的、異族的、年輕的、年老的,只要是人才,他都千方百計搜羅來,委以重任。這是他在短期內使秦國由小變大,由弱變強,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最先決條件。
  3. 韓信也是個不很善於表現自我的人才。如果不是蕭何認識人才,竭力推薦,和劉邦的最終信任,他也很難發揮作用。
  4. 李世民對魏徵,一是不念舊怨,委以重任,二是在他受到中傷時,能弄清事情的原委,不為輿論所左右。李世民可以算是既知人又善任的明君了。

器具為先: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

  1. 墨翟的雄辯,使公輸般、楚王口服。真正使他們心服的,全憑他有守城的器械,並事先有準備。
  2. 伐吳可以從陸路、水路進行。比較起來,從水路進攻要來得快一些,這就是王濬造船的妙用。吳國在水路上設置了障礙,王濬予以掃除,也是發揮了器械的作用。
  3. 戚繼光的武器不複雜,但威力很大。加上倭寇沒有見過,更增加了幾分神秘感,從而制勝。

開誠布公:「兵者,詭道也。」特定場合下用。

  1. 武王伐紂符合人民群眾的意願。成功後,把戰馬兵器擱置起來,向人民表示不再用武,讓人民休養生息,發展生產,這都是符合人民意願的,從而受到人民的擁護。
  2. 劉邦不殺降,不掠物,與百姓約法三章,處處體諒苛政下的秦民,因而受到擁戴。這是他由弱變強,最後取勝的重要基礎。項羽貌似強大,多施暴政,失敗是必然的。
  3. 諸葛亮執法很嚴。即使被他處罰的人也無怨言。什麼道理?用陳壽的話來說,就是他能「開誠心,布公道,用心平,勸戒明」。
  4. 劉仁軌地位上升後,對曾奉奸相李義府之命害過他的袁異式坦城相待,贏得下屬官員的信賴和尊重,是很自然的。

政出令行:凡用賞者貴信,用罰者貴必。

  1. 政出令行,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難。這主要是有關係的可以說情,後台硬的更是難碰。像悼公這樣的開明君主,也是在羊如赤的勸點下才醒悟的。晉國自文公至悼公,一直在春秋列國中保持霸主的地位,和君主開明大有關係。
  2. 姜尚說:「用罰者貴必。」諸葛亮說:「罰不可不均。」都是說,在賞罰面前,要人人平等。否則,嚴明法紀只能是表面文章而已。
  3. 政出令行,不是死守教條。陳曙不等命令即出戰,破壞了部署,罰之應該。賈逵沒得到命令即衝上山頭,是因為情況緊急,來不及請示,是通權達變,賞之有理。狄青執法,十分得体。

開源節流:當位以節,中正以通。天地節而四時成。

  1. 水是自然資源,缺了不行,多了可能為害。興修水利,可以使水資源得到均勻利用,其實際價值應該是收益加上減災的總和。
  2. 隋文帝即位後,統一了國家,又崇尚節儉,使人民負擔減輕經濟得以發展。但他的兒子楊廣,奢華無度,導致了隋朝的滅亡。由此可見,節儉不是一件小事。
  3. 劉晏辦漕運,掌握了河道、船隻、裝載方法、船工待遇、安全等一系列問題,表面看來,增加了開支,實際上由於各環節損耗減少,效率提高,收益反而增大。更大的效益,是安定了民心。

綜合平衡:一張一弛,文武之道也。

  1. 荀萄把軍隊的建制稍加改變,就能變成既可以和楚作戰,又能輪流休息的軍隊。他自己率中軍作為緩衝力量,因而既有戰鬥力又能持久。
  2. 秦始皇以暴政為能,最終使天下失去平衡。這好比一盆濁混的水,漢文帝讓它自己靜下來,慢慢澄清。漢文帝以寬糾苛,使天下重新恢復平衡。
  3. 孫子說:「齊勇若一。」劉備軍少,處於絕對劣勢。諸葛亮把幾員將領,三千名軍士,調度得十分協調,再加上火的力量,不僅能和夏侯惇的十萬大軍抗衡,甚至還有過之,因而取勝。

格物致知:物有本末,事有始終。

  1. 當局者迷。用旁的事物來比喻,容易使人醒悟。
  2. 陰朋了解螞蟻的習性,以此為線索找水,比無邊際地亂找要容易多了。

深入重地:向非身臨其境,惡能窮其邊崖,指其歸宿者哉 !

  1. 趙主父親自入秦考察,得到了秦國地理、朝政的第一手資料,使強秦也很敬重他。後來,因為國內變亂,他攻秦的計畫才未能實現。
  2. 如果沒有如姬相助,即使名傾天下的信凌君也毫無辦法。現在,收買機要人員,或打入要害部門竊取機密的做法,在政治、軍事、商業、高科技領域中,實在太多了。
  3. 韋孝寬透過派人深入北齊,了解到北齊官場內部的實情。利用奸臣祖珽對斛律光的忌恨,散布流言,除掉斛律光。韋孝寬深入重地起了兩個作用:了解情報,借刀殺人。
  4. 王建先後派了兩個得力的人深入陳敬瑄內部,探得了情報,離間了陳敬瑄的上下關係,使攻城轉難為易。
  5. 這一例,也是透過深入重地從事反間活動。他又利用反間作用的餘波,繼續反間,也獲成功,真是反間的高手。

投石問路:以利餌而識情。

  1. 寧戚對管仲,是用隱語問路,以試驗他是否為相知。對桓公,是用反語問路,以試驗他是否容人。對象不同,投的石頭也不同。
  2. 和宋弘議論妻子朋友,是想探宋弘的口氣。光武帝這樣做,既沒傷面子,也沒失君臣禮儀,很得体。
  3. 陸遜拋了淳于丹這塊石,搞清了劉備軍事部署這條路,為後來的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。
  4. 張巡用蒿杆為「石」,投向敵軍,終於找到了「路」----尹子奇。

集思廣益:虛心以納下,擇善而從之。

  1. 蠅池會上,趙王取得了道義和聲勢上的優勢,是他能採取廉頗、藺相如的正確意見,並在軍事上有所準備的結果。
  2. 周瑜為了讓各方面的意見充分表達,對自己的意見藏而不露。最後他和孫權終於做出了正確的選擇。
  3. 集思廣益,不是少數服從多數,也不是大家說什麼就是什麼,而是採納其中正確的意見。很多情況下,少數人甚至個別人的意見是正確的。採納者必須擇善而從,才能真正獲益。

老成持重:君子不重,則不威。

  1. 王翦要求以六十萬軍隊滅楚,請求賞賜,到楚地後,先駐而不戰,滅楚後功成身退,都是持重的態度。在喜怒無常的秦王贏政手下,既能建功,又能全身,沒有持重的態度是不行的。
  2. 蕭道成臨危不亂,以靜制動,伺機出奇,終於取勝。
  3. 宗澤處變不驚,是由於他平時部署,訓練有方,心中有數。在大家慌亂的時侯,如果他也跟著慌亂,後果必然不可收拾。

隨機應變:兵無常勢,水無常形。

  1. 弦高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應付孟明視的,竟使孟明視信以為真,因而使鄭國得以保全。可見一個正確的應急舉動,其作用是何等之大 !
  2. 劉邦是個善於隨機應變的人。他的應變,穩住了韓信。否則,後果不堪設想。
  3. 曹操刺董卓,是不得已的冒險行為,成功機會很小。他見事不成,隨機應變,保全了自己,也保全了王允。

兵權合一:將在軍,君命有所不受。

  1. 司馬穰且不受君命,恰恰是維護了軍紀的根本利益,因而使軍隊的戰鬥力大增。
  2. 周亞夫在軍中對漢文帝的禮節不如劉禮、徐厲謙恭,但漢文帝卻賞識周亞夫。因為只有他的做法才能使軍隊嚴整,有戰鬥力。
  3. 陸遜的勝利,除了他確有卓見以外,孫權的尚方寶劍是不可少的。否則,他作為一個年輕的軍事統帥,在眾多元老面前是很難施展的。
  4. 皇太極戎馬出身,深知兵權合一的重要。他給阿敏全權,使阿敏遇到機會不須向他請示,臨機決斷。在最後的談判中,也由阿敏主張,結果取得了輝煌的成果。

同道相謀:同德則同心,同心則同志。

  1. 虞公的「道」是玉璧、寶馬和滅虢後的戰利品。宮之奇、百里奚的「道」是國家的長遠利益。虞公對宮之奇的良言又聽不進去,因而宮之奇、百里奚只好不和他相謀,不做他的犧牲品。
  2. 存孤是極其機密的事,非極端相知,便不能相謀。公孫杵臼、程嬰、韓厥在這件事上,是絕對一致的。他們在關鍵時刻,不惜犧牲個人,共寫出一首傳為千古佳話的悲壯詩篇。
  3. 商鞅是魏國人,而不見用於魏 ; 甘龍、社摯是秦國舊臣,而孝公不用他們。這是因為志趣不同的緣故。孝公見了商鞅,經交談後便委以重任,是因為志趣一致。
  4. 鄧禹知劉玄是庸才,不肯隨附 ; 劉秀是英主,擇善而從,終有所為。

審時度勢:先謀後事者昌,先事後謀者亡。

  1. 燭之武成功的關鍵,在於對秦穆公剖明了秦、晉、鄭三國之間的利害關係,使秦穆公信服,因而使局勢發生了根本變化。
  2. 甘羅使張唐變得從命,使趙王向秦國獻城,訣竅就在於他向張唐、趙王點破了各方面的利害關係。
  3. 酈生不顧當時的時勢,照搬古代教條,是十足的腐儒見識。張良對古今時勢的變化,分析得深刻合理。他的正確對策,不久為歷史證實。
  4. 刁膺、菱安、孔萇沒有考慮各方面的力量對比和利害關係,因而不可取。張賓的意見考慮到事情的前因後果,切合實際,因而是正確的。

因勢利導:夫為將之道,必順天。因時,依人以立勝也。

  1. 賈翊把曹操的用兵心理捉摸透了,根據不同的勢,前後提出截然不同的對策。事實證明都是正確的。
  2. 陸抗築長圍,毀提堰,都是根據當時當地的時勢、地勢而定,很有效。
  3. 垣崇祖兵力不如拓跋嘉多,但他充分利用了壽陽城附近淝水的有利地勢,蓄水制敵,以很小的代價換取了很大的戰果。
  4. 宋太祖用水灌城是用勢。劉繼元利用偶然被水沖出的麥稈也是用勢。他們都是很會因勢利導的人。

見微知著:聖人見微以知萌,見端以知末。

  1. 斗伯比把屈瑕趾高氣揚的神志和治軍無方、疏於戒備等一系列細節聯繫起來,得出了屈瑕必敗的結論,事實證明是正確的。
  2. 楚成王、子文都是有政績的人,但他們的洞悉力卻不如一個十三歲的孩子。這就是「寸有所長,尺有所短」。
  3. 南文子透過強鄰給弱國送禮的表象,看到的是入侵的前奏,並說服衛君加強邊防,從而避免了亡國之禍。
  4. 希疵洞悉力強,看出了問題,卻不能為剛愎自用的智瑤採納。為了不和智瑤同歸於盡,只好走為上計。

防微杜漸: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。

  1. 這一例,是從反面說明防微杜漸的重要和艱難。
  2. 伍員明辨利害關係,可惜吳王不聽勸諫。這一例也是從反面說明防微杜漸之難。
  3. 劉裕對劉毅防範甚嚴。劉毅則露出反形,就被劉裕抓到把柄,使反叛事件消滅在萌芽狀態。

先禮後兵:夫兵者,務在先聲後實。

  1. 屈完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,對齊國聯軍不卑不亢,既不失禮,又不失体。齊國管仲也是知進退的高手,從而避免了一場惡戰。
  2. 禮者理也。先讓一步,有很多好處。首先可以避免衝突。如果不能避免,也可以使敵人驕傲輕敵,露出破綻,然後再反擊,力量倍增。
  3. 羊枯、陸抗都是軍事高手,深知先禮後兵、後發制人的重要。可見,不打第一槍的原則,中國在古早的時侯就運用自如了。

攻取要害:射人先射馬,擒賊先擒王。

  1. 孫臏圍魏救趙,不是單純避實擊虛,而是攻到了魏國的要害,攻擊必救。這是攻取地理位置上的要害。
  2. 周亞夫斷了敵人的糧道,使敵人不戰自潰。這是擊中了敵人供給方面的要害。
  3. 皇甫文是高峻的支柱,殺掉他,也就擊中了高峻的要害。當然,寇旬對皇甫文也是先禮後兵,在他不識抬舉的情況下才動手的。

去文就質:去掉紋飾或裝飾的部分。

  1. 鄭莊公以諸侯犯王師,是封建禮制所不能容的。他只打周王的羽翼,使桓王成為光桿司令,這種做法既立了威,於禮儀上也說得過去,是很高明的。
  2. 屠岸賈統帥御林軍,是晉靈公的保護神。把屠岸賈這個紋飾調開,晉靈公這個質地也就好對付了。
  3. 援軍遠道而來,再抓住他的弱點,較好對付。點上的敵人失去援軍,陷於孤立,也就好對付了。

網開一面:圍師必闕。

  1. 斬草除根,在很多情況下都難以做到。赦免肯歸化的仇人,是有實力、有氣度的表現,其結果會使自己的力量更為壯大。
  2. 腳踏兩條船的中間分子,什麼時侯都有,數量也很多。和這些人算細帳,不能使自己的事業興旺。對他們展示寬容,反而會爭取到更多的人。
  3. 這是一種引誘術,待其出網,以伏擊殲滅之,比四面包圍要有效省力。

揚長避短: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,而以長擊短。

  1. 司馬遷說:「能行之者,未必能言,能言之者,未必能行。」韓非見事深刻,思維力強,他的短是應變力差,處事不圓滑。他的死,就是沒有揚長避短的緣故。
  2. 此例是張浚發揮了騎兵的優勢,又是從敵人沒料到的背後殺出,威力很大。
  3. 後金的優勢是兵多,驃勇善戰。袁崇煥的優勢是有火炮,射程遠,殺傷力強。壙崇煥充分利用了這一優勢,保住了寧遠城。

一針見血:臨事尚乎守,當機貴乎斷。

  1. 吳漢用兵的特點,是力度大、速度快,像尖刀一樣,所向披靡。雖然在進攻成都時暫時受挫,但很快恢復元氣,最後以突擊取勝。
  2. 丁奉用兵的特點,也是力度大、速度快,短兵相接,使敵人措手不及。
  3. 薛元賞捕殺仇士良手下作惡之徒,迅速果斷、理直氣壯,使不可一世的仇士良也莫可奈何。

欲擒故縱:去之者縱之,縱之者擊之。

  1. 鄭武公把女兒嫁給胡君,是一縱 ; 把過早說破天機的關其思處死,是再縱。胡君果然麻痺,不加防範。鄭武公費了很小的力氣就達到了目的。
  2. 驪姬口頭上處處療護申生,實際上步步進逼,使獻公從心理到事實上完全相信申生是個叛逆。驪姬的這套極其陰險的擒縱戰術,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。
  3. 夫概知道楚軍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渡河,就先讓一步,使楚軍產生渡河心切的心理,鬥志自然低落。在這個時侯再殺出來,費力小,戰果大。

將計就計:大凡逆之愈堅者,不如順以導瑕。

  1. 優孟順水推舟,把楚王的錯誤意見進一步往前推,使楚王自己也感到荒謬,發揮了正面說教所起不到的作用。
  2. 周瑜利用蔡中、蔡和向曹操送假情報,起到了不能替代的作用。現代間諜戰中,利用間諜送假情報的例子。
  3. 諸葛亮看穿了崔諒、楊凌的詭計,卻假裝中計順水推舟,攻進了南安城門,殺了崔諒,得了南安,實屬高招。
  4. 封建時代,婚姻不能自主。賈充是晉朝有名的無才無德的奸臣,在處理賈午的婚事上,主觀上是順水推舟,掩飾醜聞 ; 客觀上卻是超越時代,成全了女兒的婚姻自主。

打草驚蛇:敵力不露,陰謀深沉,未可輕進,應遍探其鋒。

  1. 鄭莊公的詛咒是打草,是心理戰。公孫於本來心虛,最後精神崩潰,驚出了蛇。
  2. 先珍先滅掉與楚有盟,實力弱,地理位置近的曹、衛兩國,是對子玉的第一次打草。古留宛春,私復曹、衛,並命二國與楚絕交是第二次打草。子玉被徹底激怒了,驚出了蛇。
  3. 諸葛亮和司馬懿是棋逢對手。如果對付司馬懿手下的人,諸葛亮的打草,早就該把蛇驚出來了,可見老成持重,有時是打草驚蛇的反計。
  4. 肖干以假情報打草,愚蠢的劉延慶果然驚蛇,自亂陣腳,全局失敗。

調虎離山:敵有主而勢大。

  1. 董卓縮在賈塢城裡,兵多糧足,很難對付。把他調出來,光桿一人,就好辦多了。
  2. 關羽有下坯為根據地,擒之不易,勸更不易,把他調出來,事情就好辦了。
  3. 關羽這隻老虎之所以容易調,是因為他太驕傲。乘虛襲虎穴,是調虎離山的又一妙用。
  4. 這是把虎調開,既不擒虎,也不占山,而是利用空隙通暢道路的一例。

引而不發:故用兵之法,十則圍之。

  1. 陳泰對句安、李音新築的孤城圍而不打,而句安、李音都經不起斷水的懲罰,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,不是投降,就是束手待斃。
  2. 司馬昭困而不打的結果,使諸葛誕內部發生了內訌,壽春城不攻自破。
  3. 孫子說:「十則圍之,五則攻之」,很有道理,此例就是應用這一原則而取勝的。
  4. 此例也是先圍而不打,待城中消耗將盡,發生內訌,再行攻擊,費力很小。

奪氣挫心:三軍可奪氣,將軍可奪心。

  1. 齊軍第一、二次衝鋒時,曹歲故意堅守不戰,是為了挫他們的銳氣。第三次衝鋒時,軍陣已亂,曹歲抓住這個時機,以銳對懈,取勝就容易了。
  2. 晏嬰深知田開疆等三人功大、驕橫,又愛面子,便藉吃桃子的機會來挫他們的面子,使他們自己感到無地自容,從而達到除去他們的目的。
  3. 處於重重包圍中的項羽,聽到楚歌----劉邦的精神戰術,竟連最後尚存的一點鬥志也喪失殆盡,乃至徹底絕望,可見奪氣挫心作用之大。
  4. 奪氣挫心,對於脾氣暴躁的人用起來特別有效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iyang36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